close

書名:下一波全球經濟浩劫

作者:James Rickards 詹姆斯‧瑞卡茲

譯者:吳國卿

下一波全球經濟浩劫

  

  暨作者的上一本著作”下一波全球金融危機”後再一新作”下一波全球經濟浩劫”,從2008年美國推出量化寬鬆的措施後,改變了金融市場幾百年來的經濟週期,簡單來說原本的經濟週期是該國的生產力、競爭力強盛創造出大量的貿易紅利,景氣的繁榮促使央行提升利率,商品的大量出口造成該國貨幣的需求大增趨向升值,但只要是以出口為主要的國家都不願讓自己的貨幣太強勢,如臺灣、韓國等,因為本國貨幣的升值代表國外買家要付出的成本提高,在價格上的競爭力就會被削弱,等到了一個臨界點將影響到本國的經濟,於是經濟開始走下坡而貨幣貶值,央行調降利率,此時便是調整國內產業與整合的時機,在一連串破壞與創新之下,貨幣與利率來到相對低點,本國製造的商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逐漸提升,經濟也開始復甦,週而復始循環下去。目前全球化的環境,基本上大家都在同一條船上,美國身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它的一舉一動更是牽動全球,不論是利率決策、美元的升貶、甚至是貿易戰,都會對全球金融市場產生波動與漣漪。原本可能在前幾年出現金融市場的修正,因低利率與量化寬鬆的支撐下,讓本該淘汰的企業苟延殘喘了下來,形成所謂的殭屍企業,長期而言這些殭屍企業對於政府的稅收、社會的就業、科技的創新都不屬於良性。在西方民主任期制的規定下,誰都不想在任期內承擔經濟下滑的總統,而量化寬鬆這潘朵拉的盒子已經被打開,就像拿手槍玩俄羅斯輪盤一樣,只能一直玩下去,直到爆掉的那一刻。

 

    造成市場沒有效率的原因-行為偏誤-也導致主動型經理人績效普遍不如基準指數。特別是主動型經理人容易陷入確認偏誤強調支持一種投資取向的偏好,並會傾向揚棄與該主題有衝突的資訊。與它相關的偏誤是錨定偏誤,固執於記憶或經驗最豐富的投資主題,抗拒改變的傾向,錨定製造出惰性,使主動型經理人更難在市場動態或總體政策環境中察覺改變,並據以調整投資策略。有無數極其聰明的主動型基金經理人活在過去的成功經驗而摔跤,如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或是艾克曼經營的潘興廣場資本管理公司等,一連串的認知偏誤包括已被辨識的合理化和選擇性認知,都是造成此情況的原因之一。這些資本管理的天才都沒有突然變笨,只是屈從於行為偏誤,他們因過去的成功而被放大,成為一種「我不可能出錯」的偏誤。主動型經理人也是人,與我們一般投資人其實沒啥不一樣,把場景拉回到現在的金融市場,如有在關注股市的投資人會發現,這一波從去年三月的V型上漲以來,每次的修正都是買點,專業的投資人會在股價跌破關鍵支撐時停損,等到盤勢回穩後再次進場,但新手投資人尚未經歷過熊市的下跌,故看到買進的標的下跌虧損,多數會選擇等反彈再處理,這一年來只要不停損的通常都能拗到獲利,讓這些新進市場的韭菜們漸漸的陷入確認偏誤當中,他們會發現何必要停損,反正放著一段時間後就又漲回來了,漸漸的喪失了風險意識,多數人都知道現在的股市是泡沫,但沒人知道何時會被破滅,這波行情沒參與到會遺憾終生,參與到沒跑會終生遺憾

 

    如何挑戰人性的認知偏誤呢?最主要的就是你自己要有一套交易模型,當你找到一檔標的後,透過你的模型檢視是否符合持有,利用制式化的方法來減少人性的干擾,如交易虧損,就必須結束它,表示自己的分析中缺少了什麼,或是有哪一部份我沒注意到。如果交易賺錢,設定移動停利,以確保市場反轉時不會賠掉所有獲利。總結一句「讓利潤奔跑並斬斷虧損。」

 

    歷史有許多崩盤的例子,如1637年的荷蘭鬱金香狂熱沫、1720年的密西西比泡沫、英國的南海泡沫等,這些崩盤都經歷類似且可預測的模式。特定的資產如土地、鐵路、比特幣等被媒體不斷吹捧,吸引大眾的注意,推銷這些資產有得天獨厚的特性,推升價格上漲,槓桿被用來放大利得。散戶被吸進這個漩渦,因為輕鬆賺錢的夢想強烈得無法抗拒。然後價格觸頂,夢幻破滅回到現實,崩盤從那些被獲利沖昏頭的人恐慌賣出,但市場沒有買方出價,大多數投資人血本無歸,只有一些在觸頂前賣出的人抱走豐碩的獲利。崩盤可能擴散到實質經濟,導致傳染效應造成的衰退。2008年美國的次級房貸也是如此,目前的股市看來正在經歷輕鬆賺錢的階段,從融資餘額,期權的未平倉量的放大,都顯示槓桿的使用愈發頻繁,還是老話一句注意風險,市場的反轉有時來得又急又猛,反應過來時可能已經太慢了,所以平時就應該做好風險的控管。

 

    在資本主義的浪潮之下,全球的貧富差距愈拉愈大,根據2018年遠見雜誌的報導,全球前1%有錢人擁有全球40%的財富,M型化的社會富者愈富貧者愈貧,富有者透過避稅、節稅甚至逃稅,平均的繳稅率大多比一般人還要低,而中低收入的人無需繳稅,稅負的重擔不成比例的都落在中產階級身上,在經濟穩定成長時期大家都有錢賺仍保有一定的生活品質,但當經濟遇到成長停滯、通貨膨脹、實質購買力的下降,對中產階級的打擊相對富有或貧窮的來得大,對於富有的人來說10億跟9億的差別感不大,貧困的人則有政府補貼,中產階級卻未得到任何的優悳。政府各式各樣的補貼,來源大部份就是這群中產階級所貢獻,不斷的被政府所剝奪。最顯著的例子就是基本工資,我們號稱民主國家,但很多政策卻像極了共產主義,最低薪資的制度就是如此,政府為了討好選民而提升最低工資,這就像政府請客但各位老闆買單。就業市場上顧用最多人力的就是這些中小企業,最低薪資調漲接下來就是健保費率的提升,一而再、再而三的壓迫這些中產階級,他們生活會愈來愈辛苦,享受不到上層與下層的福利,自然而然的形成薪資的僵固化,加上政府對於移工的輸入被企業家予取予求,本國人不做移工做,這樣的惡性循環之下,當然享受不到GDP成長的果實,你說台積電很強,但它能養活多少家庭,根據資料顯示,2017年臺灣中小企業家數為143萬7,616家,占全體企業97.7%,較2016年增加2.08%;中小企業就業人數達890萬4千人,占全國就業人數78.44%,較2016年增加1.07%,兩者皆創下近年來最高紀錄。這被壓榨的中產階級漸漸的消失,光是去年受到疫情的影響,全球就有1.5億人從中產階級掉落到低收入,當然這是受到外力的影響所導致,但其實遠在疫情爆發之前,全球的中產階級就已經逐步的消失,或許這是歷史的必然,當大家的不滿累積到一個臨界點便會爆發,推翻舊有的政權,在以前就是改朝換代,現在叫政黨輪替,不過現在的這些政客們,背後操控的人都屬同一批人,所以你會發現無論是哪個政黨執政,百姓的生活並沒有獲得顯著改善,實在是欲哭無淚啊~!

 

 

   綜觀過去四十年來大大小小的經濟危機,1980年代拉丁美洲經濟危機、1986年開始的儲貸危機1987年美股閃、1994年墨西哥的龍舌蘭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1998年俄羅斯的盧布危機引發LTCM長期資本管理公司濱臨破產、千禧年的網路達康泡沫2008的次級房貸引發的金融海嘯、2011年的歐債危機、2020年因新冠疫情引發的全球金融恐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近二十年來主要的經濟危機,都發生在歐美等已開發的地區,不像2000年以前比較高比率的發生在新興市場,甚至可以說資本主義愈發達的國家,受到的傷害愈大,更要怪罪於這些資本家無限的貪婪。這些資本家又是政治人物選舉時的資金來源,左右了法案的方向,呼應上一段我所說的兩黨背後的人都是同一批人,這就是所謂的民主,回頭去看2008年那些販賣CDO、CDS等商品的銀行家們,有人被抓去關嗎?這些拿到紓困的銀行,也沒有受到該有的懲罰或法令的限制,財務規模反而比風暴之前更加膨脹,以前是大到不能倒,現在已經是大到看不清了,随著去年各國政府的財政刺激,把這泡沫愈吹愈大,我們有生之年勢必會遇到這前所未有的金融浩劫,就讓我們持續看下去。

 

 

閱讀小筆記

  功利理論:宣稱人是理性的決策者,對未來有清楚的看法,有能力把以社會福祉呈現快樂最大化,從社會整體和透過市場交換產品和服務的觀點,形成最大多數人創造福祉的古典自由市場經濟的基礎,其倡導人是十九世紀的功利主義哲學家邊沁。

  展望理論:與功利理論相反。人充滿了認知偏誤,引導他們在投資時做出完全非理性的行為,這些偏見不僅本身不理性,還互相矛盾,做個人的行動難以預測,也使社會整體的行為變化多端。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猴爸 堆起方程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