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名:下一波全球金融危機 

作者:James Rickards 詹姆斯‧瑞卡茲

譯者:吳國卿

 

 

  屬於7年級後段班的我來說,對2008年的金融海嘯實在沒有太大的切身之痛,後來接觸了資本市場才發覺約略每十年發生一次的金融風暴,都是一場財富重分配的最佳時機,從2008年至今已超過十年以時間的週期來看相差不遠,個人認為明年美國總統選舉是目前最有可能的撐盤因子,危機的引信或許早已點燃只是我們渾然不知,近期黃金連袂走強可能是有人先知道的跡象,金融風暴的影響沒有人能無一倖免,先知先覺者做好預防措施,說不定還能在風暴中獲取利潤,但一般的大眾,就算後知後覺也要能用最短的時間做好應對減少衝擊,千萬不能當個不知不覺的人任由市場擺佈,接下來可能會裁員、無薪假、漸漸地全國的失業率上升,通貨緊縮,這時如果還想起政府可以效仿當年的消費劵,你就大錯特錯了,從2008年以來由美國領銜帶頭印鈔票,造成全球資金氾濫,股市頻頻創下歷史新高、房價一直居高不下等,都是低利率下的產物,而各國央行的負債都已到了臨界點,下一波金融危機發生時,政府可能已經沒有能力再次的大幅印鈔救市了。

 

 

  在歐債危機中曾經出現過資金遭凍結的例子,一是2012年的塞普勒斯的銀行危機、和2015年的希臘主權債務危機,塞普勒斯危機中,兩家主要的銀行大眾銀行和塞普勒斯銀行的債務違約,引發銀行體系的全面擠兌,由於塞普勒斯是歐元區成員,與歐洲央行、歐盟和IMF組成的三巨頭在談判中,塞普勒斯沒有本錢,必須以不利的條件接受任何可得的協助,最後銀行被暫時關閉,ATM停止連線,有能力的人跑到歐洲大陸去領錢,大眾銀行被永久關閉,超過十萬歐元上限的存款被丟進一家「壞銀行」,未來能否領回難以確定,較小額的存款被轉移至塞普勒斯銀行,而在塞普勒斯銀行超過十萬歐元的未保險存款,被轉換成這家新擴充資本銀行的股票,塞普勒斯的模式被稱為「內部紓困」,不藉外力紓困存款戶,而利用存款戶的錢來為倒閉的銀行進行資本重整,也許這就是未來全球銀行危機的新樣板,而2015年的希臘債務危機,也是停止ATM提供現金給希臘持卡人,希臘甚至得開車到鄰近國家兌換歐元,存款人現在知道,他們存在銀行的錢隨時可能被凍結,其實在20世紀初就曾出現過類似做法,羅斯福在1933年宣誓就職後,發布第二〇三九號公告,關閉全美所有銀行,之後是惡名昭彰的第六一〇二號行政命令,要求美國公民持有的所有黃金必須交給美國財政部違者將受罰,當下一場危機開始並惡化時,以上這些措施將相繼推出嗎!?凍結資產、關閉交易所、財產的沒收等,雖1933年羅斯福沒收公民的黃金,當時的美國人對羅斯福有信心且讓國家擺脫災難有一種使命感,都願意付出心力。而美國以外的例子,就是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中的南韓,也是傾全國之力,家家戶戶把家中值錢的商品拿給政府以渡過難關,我們把時間拉回現在,不論是歐美還是臺灣,現在的政治兩極化程度之大,所得不均也是未曾見過的水準,對政府的團結感早已消失殆盡,如下一次危機採取沒收手段時,公民的反應較不可能是被動接受,而是起而抗拒,金融暴動真的可能會發生。

 

    全球菁英們擬訂的世界秩序計畫,他們等待著一個外部生成的震撼,一場自然災難或金融危機,然後利用震撼製造的恐懼推廣他們的願景,於是新政策被提出以減輕恐懼,並用以提倡世界秩序的計畫的震撼主義,2001年實施的美國愛國者法案,也就是九一一恐怖攻擊後的結果,愛國者法案迫切需要放寬一些監視標準,一份隱藏在政策底下許久的國家監視願望清單立法,愛國者法案現在已是一項過度廣泛且永久的威嚇,被國家用來監視政敵,菁英們知道他們的觀點在民主社會不會被廣泛接受,必須將計畫分成小階段在數十年間執行,以避免反彈。當震撼發生時,菁英立即採取行動,實施他們計畫的新階段,直到下一次的震撼發生。印製和流通SDR藉通貨膨脹摧毀債務將是他們的最終目標。

 

    最近美元的流動性緊張書中也有提及,9/18日美國聯準會決定降息一碼還是未能有效控制住短期利率,就在9/17日美國的隔夜回購利率一度跳升至最高10%,而為什麼美元會短缺,聯準會從2008年到2015年透過量化寬鬆(QE)的貨幣政策,增加市場的貨幣供給,但市場利用槓桿而創造了更多的債務和新衍生金融商品,但這些債務的代表人預期在合約到期時能依約「回收他們的錢」,當流動性緊張成為常態,債權人漸漸地開始拒絕展延金融信用,人人都想把錢拿回來,但真正的貨幣不夠讓所有人拿回錢,這時美元短缺就會一發不可收拾,從2013年美元指數從74塊左右上漲到2016年最高103塊,之後美元指數一直維持在90塊以上的高檔區間,就是全球美元需求的跡象,而美國下半年還有近8000億美元的公債待拍賣,為了避免出現流動性危機,美國聯準會甚至可能重啟量化寬鬆。這都是接下來所要持續關注的變化。

 

  在看完本書時,心情有些沉重又有點期待,沉重的是金融風暴來臨大家都不可能置身事外,而對於書中提到政府可能採取的措施,如真的執行的話實在不敢想像,到時的社會會變成怎樣,當然這一切都是作者透過數據與資料推測而來,是否真會發生沒有人知道,下一波金融危機的來臨是無可避免,只是沒有人知道何時會爆發,從最近的沙烏地阿拉伯油田遇襲中美貿易戰美元流動性緊張殖利率倒掛福特汽車債信被降為垃圾級等,看起來都是獨立事件,金融市場牽一髮而動全身,而每個事件都累積了些許的能量,只要一點火花就可能引爆這十年多來所積累的壓力,千萬不可小覷。當然我所期待的正是金融風暴後的財富重分配,其實唯有在發生金融危機時貧富差距才會有明顯的縮小,因為富人的資產減少的多窮人相對少,現在回頭去看2008-2009年的股票,當時閉著眼睛買放到現在可能都還賺了數倍,當這人生難得一遇的機會來臨時,一定要好好把握,前題是你得先熬過金融風暴的這段黑暗期間,對於任何可能發生的事情我們都持開放態度,做好準備迎接每一天。    

 

 

小知識 

銀行準備金的來源:在十四世紀,佛羅倫斯銀行家接受黃金存款,並給存款者票據,承諾在需要時還給黃金,這種票據變成比實體黃金更便利的交易形式,銀行票據並非未擔保的負債,而是黃金的倉庫收據。文藝復興時代的銀行家發現,可以把保管的黃金拿來做別的用途,包括放款給王公諸候,這導致發行的票據多於保管的實體黃金,銀行家憑恃的是票據不會同時被贖回,以及他們可以及時王公諸候和其他交易者收回黃金,以便應付贖回。於是「部分準備金銀行制」應運而生。演變到現在就是所謂的「銀行準備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猴爸 堆起方程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