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大‧吉‧嶺
作者:Jeff Koehler 傑夫‧寇勒
譯者:游淑峰
茶,對於人手一杯手搖飲的臺灣人來說並不陌生,但有多少人認真的去瞭解我們所喝的茶?我所認識在茶產業工作的朋友,就幾乎不喝市面上的手搖飲,其實這也不難理解羊毛出在羊身上,我們到茶飲站買一杯原味茶700cc大約只要30元,你付出多少就得到多少,大多數手搖飲使用的都是進口越南、中國便宜的茶葉,這還不打緊,有的業者為了降低成本,還會在茶裡面加入「茶精」增添風味,或是加入「糖精」掩蓋茶的苦澀味,這些化學添加物無形之中都被我們喝進肚子裡,另外還有農藥的問題,臺灣的農藥法規與中國、越南並不相同,因此可能會有檢測不到的農藥種類殘留在茶葉上,大部份消費者應該也都心知肚明,只是叫你自己去買茶葉回家泡來喝,就要多出好幾個步驟,聽到就舉手投降了,倒不如直接去飲料店買一杯快又便利,加上氣候暖化導致夏天變得更長、更炎熱,也助長了手搖飲如雨後春筍般,一個個冒出頭來,甚至已成為臺灣意象了。
閱讀的有趣之處便是會有意料之外的收穫,這本大‧吉‧嶺顧名思義就是在講述大吉嶺茶的由來,書中提到了"泰姬瑪哈陵",此前我對這建築物的理解不多,只覺得它很像小時候看的卡通阿拉丁裡面的皇宮,卻不知道是由"成吉思汗"的後裔所建築的,稱為"蒙兀兒帝國",把歷史往前推至最早的是蒙古四大汗國中的"察合台汗國",當時的蒙兀兒帝國政府由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所構成。波斯語為官方語言。這也就解釋了泰姬瑪哈陵的穆斯林文化建築了。
對於茶的英文"Tea"的由來,西元1600年茶這種飲料對歐洲人來說是很新鮮的,對英語來說也是。最初對茶的發音就是「cha」,「Tea」的叫法是在16世紀末才出現的,當時的荷蘭人與西班牙人控制了整個東南亞的貿易,茶在閩南話的發音是「te」,慢慢的就演變為現在的tea。 關於「茶」的演變過程是這樣的,漢語cha-->閩南話te-->馬來語teh-->荷蘭語thee-->英文tea,也就成了現在普遍使用的tea。
隨著茶葉漸漸成為英國生活中的必要品,為了茶葉向中國人支付這麼多錢,成了一個重要且日益嚴重的問題,英國人得用銀子來購買,當時的中國人對英國的其他東西不感興趣,而白銀持續的流出,造成貿易的不平衡正深深的牽動英國政府。英國需要找出一種中國的需求,或是創造一種需求。最後,他們發現了一種商品可以滿足這兩個標準。不知你是否已經猜到了!?答案就是鴉片。鴉片雖然在中國是違法的,但面對巨大的經濟利益誘惑,勾結當地官僚、走私鴉片進到中國,為了彌補對茶葉的需求不斷增長,鴉片不得不做成一種「商品」。隨著鴉片泛濫愈演愈烈,最終引起清朝的高度重視,派遣"林則徐"為特史前往廣州,查辦鴉片來源之重任,執行了歷史上有名的虎門銷煙。對此英國發動了一場戰爭,迫使中國開放貿易港口,就是歷史上的第一次鴉片戰爭。
茶,普遍種植在高海拔的山區,而高檔的精緻茶更仰賴人工採收,人力的不足成為每個莊園主人頭痛的問題,不僅印度如此,臺灣也是如此,每個婦人都打扮成"開喜婆婆"的樣子,在各山頭間穿梭,頂著烈日與長時間的工時,縱然薪水不低但生活的環境品質、工作的安全性等,還是另大多數人打退堂鼓,本地工人老化近幾年頂上來的是外藉配偶或移工。更遑論在印度,當一公斤的茶葉可以賣得比他們一年工資還高價時,要莊園裡的工人們繼續在此工作,顯得特別艱難。一來這產業看天吃飯,二來隨著科技的發達、視野的開闊,更讓年輕一輩的人紛紛出走,真是一道難解的題啊!
印度的茶產業賣得是一種產品,一種商品,但茶可以是任何東西。他們需要專注的是銷售一個夢想,一個概念,一個希望。關於這一點,大吉嶺應該關注的不是葡萄酒,而是咖啡產業,因為這正是歐洲與美國的咖啡文化目前在全球大行其道的成功模式。這不只是關於喝一杯飲料,而是享受這一刻,喝這杯飲料時的體驗,這也是Starbucks能在全球攻城掠地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提供的是一種有時尚的價值感。
在臺灣喝茶是稀鬆平常之事,好好的坐下來沏一壺茶倒成為難能可貴之事,唯有慢慢的品味才能喝出茶的真諦,現在的生活什麼都講求快,唯有慢才能顯現出生活的價值,那你今天喝茶了嗎!?
- 小知識
- 現今全世界有45個國家生產茶葉,是僅次於水的最大宗飲品,在全世界有九千億美元的市場,原本印度是全世界最大的產茶國,近年已被中國超越。
- 茶大致可區分為六種:紅茶、烏龍茶、綠茶、黃茶、白茶和普洱茶。它們全都來自同一種植物,不同的是加工的過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