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名:未來地圖 

作者:Tim O'Reilly 提姆.歐萊禮

譯者:黃庭敏

 

 

  對於未來世界是什麼樣的風貌許多人是不敢想像或是不去想,因為大多數人連等一下的晚餐要吃什麼都不曉得,怎麼會去思考未來十年、二十年的世界呢!?如果你抱持這種思想的話你就錯失大把機會,未來並不是一蹴可及,它也是經過時間的不斷修正才形成的,,還記得剛上大一時約2008年智慧型手機剛出來,當時班上有智慧型手機的人不到10位吧,但到了大四時班上幾乎已經是人手一機了,再來當時我們慣用的是電腦,不論玩遊戲或當時的通訊軟體Skype、即時通、心情抒發的無名小站,如今2019年以上那些陪伴我們的程式或網路公司,現在已不復見,目前我們使用的是Facebook、LINE,YouTube等等,幾年光景全部大洗牌,但他們都不是憑空而出的,而是透過開放大家免費使用,在經過大家的反饋而不斷的修正程式才有今天,而我們持續的提供使用資訊給這些公司,反過來成為這些公司的雄厚資產,再次的應證這句話"免錢的最貴",如當時我們看得夠遠,其實是有很多投資機會的,看看現在的FANG,個個都是現在全球頂尖的公司,所以在想想晚餐要吃什麼時順便想想未來可能是怎樣的,或許機會就在你身邊。

 

    地圖,書中有一段對地圖的解釋我覺得非常的到位,任何能夠幫助你了解自己在哪裡和要去哪裡的系統都是地圖,不過地圖可不是萬無一失,你不能只顧著看地圖而不看路,再者你使用的地圖是舊思維還是新思維,導引的方向可大不相同,我們可以用舊地圖但新思維,經過一連串的摸索修正,能夠讓我們繪製出更好的地圖,上一段提到的我們舉Facebook為例,Facebook於2004年2月創立,於2008年6月推出華文版本,而我查到我最早的發文紀錄是2009年9月,現在的Facebook市值約5000億美元,為何說這個呢,關於未來的蛛絲馬跡我們該問問自己,當這些現象成為新常態時,情況會有什麼不同,當年FaceBook成為大家生活的一部份時,我們是否有想到這會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如你跑得快想得到,現在的你或許就是一名網紅,加上自媒體的興起,平台的轉移,許 多商品的販賣從實體通路轉移至虛擬平台,路上滿街售售租租售,這些都是一點一滴的慢慢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就像溫水煮青蛙等到我們發現了,它已然成為趨勢,或許下一個改變我們的就是目前緩步前進的隨需服務,如Uber、FoodPanda、AirBnb等等。

 

    社會在進步,人民的生活方式在改變,但政府呢!?大家對政府的官僚作風實在都不敢恭維,不只是臺灣如此,各國的政府都有類似的毛病,有些看法甚至是政府不要扯大家後腿就不錯了,如目前Uber、AirBnb在世界各國都面臨著諸多法規問題,當然有一部份是既得利益者的遊說,還有大家對新型態的生活方式還未能適應,就看政府官員們的遠見了,或許百分之90%的政府官員根本沒坐過Uber,企業與政府之間,存在經驗鴻溝,就在上個月我到縣政府網站去尋問問題,結果他們繞了一大圈還是一樣的公文式回覆,唉、真不知道這些當官的腦袋在想什麼,難怪就不能簡單的回答YES OR NO就好了,回覆了一長串公文也看不到什麼重點,而且公文還是網站上幾乎一模一樣,要成功改造政府服務關鍵在同理心,而不僅是技術,我們的政府缺乏將心比心,全部都想便宜行事,再舉一個例子,紅綠燈,你等過整整五十秒但都沒有半台車經過的紅綠燈嗎!?加上現在夏日炎炎停在路中央晒多折騰人啊,而且這樣的紅綠燈如雨後春筍班,一而三再而三的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為何會這樣!?就是因為政府便宜行事,一有發生過車禍的路口就設紅綠燈,導致一堆紅綠燈根本沒什麼人車,浪費的是每個國民的時間,實在讓人感到無耐啊,但以後如果全部用大數據,是不是就能透過資訊來調整每個紅綠燈,這是另人期待的部份,政府必須從人民的感受出發,而不是政府的需求,需從思考和認清真正的用戶需求開始,必須針對這些需求來設計,而不是透過現行的「官方流程」,之後的社會,如果一個國家的精英不能像熟悉經濟或政治那樣來理解科技,就不可能治理好國家,對數位有正確的理解,才能有良好的未來。

 

  先前在讀Yuval Noah Harari 哈拉瑞”的”人類大命運”時,也提到人工智慧將會改變我們未來的生活方式,不過"未來地圖"作者"Tim O'Reilly 提姆.歐萊禮" 顯然是比較樂觀看待這件事情,他認為人工智慧最重要的問題或許並不在於新演算法的設計,而在於保證我們訓練人工智慧的訓練資料沒有內在偏差,但這其實都是個人的主觀看法,你認為沒有偏差不見得別人也有同樣的看法,唯有提高數位素養,才能有效監管,這必須靠我們大家一起努力,現在人手一機隨時都能接上網路,每個人都能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去評價留下自身的想法,透過平台大夥可以一起討論,如同現在出遊我們都會習慣上網Google一下,看看要去的目的地評價如何等等,不過往後我們要監督的是這些掌控大數據資料、AI人工智慧等這些大公司,是否是走在對的道路上。

 

  當我們在擔心未來的工作將要被取代的同時,不妨想想在工業革命時,那時期的人也同樣憂心自己將來會失業,不過後來的發展卻不是如此,生產力的每一次出現進步,都源於人類和機器的搭配,使我們不用耗費更多的勞動力、能源和材料,卻能獲得更多的產出。正是生產力的加速和累積,造就了現代世界的富。我們需要做的是加強自己的能力,透析未來所需要的人材要求,我覺得以下這兩段話其實是我們可以探索的部份,在機器生產的商品成本不斷下降的同時,只有人類才能做的事應該更有價值,而非更不值錢。當日常認知型任務因導入人工智慧變平價後,屬於人類特有的人情味會不會變得更有價值,成為競爭優勢的來源!?這是一種機器無法取代的感覺,對應到先前我想做的同學會,其實也是一種人情味的聯結,這陣子我們一直在思考我的同學會的名稱,打算加入人情味更符合未來所需,當時的構想也是覺得這個不會被取代,讀了這本書更是加深了我的看法,不過重點還是要做了再說。

 

  以下是我擷取書中我覺得不錯的部份,

  • 地圖輔助你看路,但不能替你看路。
  • 未來不是想像出來的,是創造出來的。
  • 市場經營者的首要職責是為市場參與者創造價值,而不只是為自己牟利。
  • 每個問題的反面都是機會。
  • 預測未來的最好方法,就是創造未來。
  • 在思考工作的未來時,理解在哪裡創造價值和在哪裡獲得價值同樣重要。
  • 設計不只是功能上的改進,更是一種表達方式,設計成為一種獨特的價值來源。
  • 我們不是用科技去取代人,而是用科技讓人變強大,好讓人類去做以前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猴爸 堆起方程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