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預見未來
作者:王伯達
第一次看王伯達的書是在當兵時,在借宿的表姐家裡看到經典的"民國100年大泡沫",當時我還做了筆記,也不知道為何眾多書本中會選到這一本,從那時王伯達這個名字就被我牢牢記住,在這資訊爆炸的社會,能選擇有觀點且言之有物的人也是一種技能,透過社群網站持續的關注與學習,這次偶然在圖書館看到王大在2012年出版的預見未來,雖然已經過了七年但思考的精髓依舊,甚至最近的美中貿易戰造成的關稅壁壘,幾乎是應證了王大書中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單元的保護主義再現,近期我也訂閱了王大在PressPlay的專案,他的獨到見解始終能開起我們未能發現的蛛絲馬跡,如對總體經濟有興趣的夥伴,可以去訂閱看看~
在第一章中提及的未來就在我們身邊,與我先前閱讀的"未來地圖"一書中已有類似的看法,重點在於我們是否有足夠的敏感度,可以從週遭的生活中找出可能的未來趨勢,開啟自己的好奇心與懷疑,合理的懷疑,不僅僅是世界進步的動力,同時也是邁向成功思考的第一步,懷疑雖然摧毀了過去的信仰,但卻也為明天的信仰開路,透過懷疑讓我們越來越接近問題的答案,赫胥黎說,事實一直都存在,只是看我們有沒有能力去發掘這樣的事實而已,我們要從數據中找到趨勢,但更多時候數字已經給了我們答案,但我們卻刻意忽略了這個事實,甚至認為這次會不一樣,人們總是欺騙自己,即使是尋找印證,也只是要符合自己的欲望。這時我們要回歸專注問題的本質,才能讓我們的思考更有效率,那要如何才能發掘問題的本質呢!?蘇格拉底的論證方式提供了我們的一個思考架構,就是不斷的提出問題,直到最後必然會有一個問題的答案是不再需要提出問題,這時答就呼之欲出了,
舉例:
如何贏得棒球比賽冠軍?贏得更多比賽。
如何贏得比賽?得分比對方多。
如何可以得更多分?愈多人回到本壘。
如何讓更多人回到本壘?不停的上壘就能持續讓人回到本壘
如何不停的上壘?選擇高打擊率的球員上場。
大約五個問題流程,答案就出現了,不過這裡有個問題,你要能問對問題,才能找到本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解決問題需要的是技巧或技能,而提出一個問題,背後代表的是一種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問題,需要的是創造力與想像力。如果我們看不透未來,不妨看看過去,從歷史中我們可以發現類似的事件一再上演,如1870美國的鐵路泡沫、2000年的網路泡沫或2008年的次貸風暴等等,基本上都是有跡可尋,每一次的泡沫,並沒有什麼不一樣,但大部份的人在當下都會認為這次不一樣。我們在思考任何問題時,除了用客觀的數據佐證分析外,無法避免的必須加入個人主觀判斷,書中有一段我個人是非常非常認同,首先我不是很喜歡儒家思想的,儒家思想講究的禮讓、長幼有序,看似是合乎常理的,但是為何最小的小孩就必須犧牲自己的權益!?東亞地區普遍受到中華文化影響都有類似的情形,這樣的文化讓我們不容易跳脫固有的觀念而開創出嶄新的格局,中國傳統對於失敗者的態度不外乎是「成王敗寇」,這讓願意冒險創業或提出不一樣看法的人自然是少之又少,我們不是要批評儒家思想的不合時宜,而是要更了解我們成長環境中所接受的教育與文化,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影響,知此知彼方能透視全局。有時候我們得讓子彈飛一會兒,有時不是產品不夠進步,而是走的太前面沒有讓子彈飛一會兒,時機比產品更為重要,思考沒有捷徑,從點的思考延伸至層面的思考,最後到整個面向的格局,最後別活在別人的思想裡,打破框框找到自己的方法,不要怕犯錯,盡可能地去探索未來的模樣。
書中的第二單元作者描繪出他所關注的世界浪潮,第一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保護主義,放到現今2019年可以說是完全的命中,我們不僅要為作者的鴻觀感到佩服更要找出他們的規律,自由貿易全球分工在經濟繁榮時是共贏的作法,但在經濟進入蕭條期各國政府就會開始偏向保護主義,如同現階段全球的趨勢,第二是階級對立與平價時代來臨,這其實也是跟著經濟的起伏相連接,當景氣好時大家都有錢賺自然也就不會太在意,但經濟衰退時這些富人就成了窮人眼中唯利是圖的罪人,仇富心態便因此而起,貧富差距是資本主義的一個過程,並非結果。貧富差距的擴大各國政府為了改善社會結構自然是拿富人開刀,而平價店的興起也是搭著這波順風車來臨,第三是百年老店大崩壞,最主要一點就是平檯的轉移,而這些老店沒有跟著轉型,自然被歷史的洪流給淘汰,第四是搶人大作戰,人口老化的速度加劇,以臺灣為例,今年2019可能就是出生率與死亡率交叉的開始,撇除其他因素光看自然出生與自然死亡的人口來看,今年就要邁入負成長了,而人便成了國家重要的資產,偏偏臺灣對人才的保護始終不夠,常常出現不尊重專業的醜態發生,加上隔壁中國大陸虎視眈眈著我們的人才,我們該好好思考如何在這場爭奪戰中成為贏家。最後你就是主角,網路化的時代,建立自己的網路履歷實為重要,你有在網路上搜尋過自己的名字嗎!?你會發現在網路上任何足跡都藏不了,未來掌握在自己手裡,兵法中如兩軍交戰,搶佔制高點的那一方勝算較大,而網路就是我們需要搶佔的制高點,好好經營自己的網路履歷。
我是一個不愛算命的人,因為我總是認為與其相信他人不如相信自己,其實去算命的人大多也是要一個方向或一個肯定,但在金融市場或未來的生活我們不得不去預測去揣摩,必竟這與我們習習相關,而王大這本書就是在說明他自己是如何去思考未來的方法,幾天前我在網路上看到一篇文章,它說現在的人能寫出深度好文的人越來越少,為何呢!?因為大家都習慣了碎片化的資訊,而碎片化的資訊怎麼能勾出那深度的內含,加上必須要有足夠的閱歷或專業,才能有深度的思考,有了深度的思考才會出現深度的文章,這時思考的邏輯就很重要了,本書提供的方法大家可以參考,建立起自己的思考模式比預測準不準更為重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