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揭密風暴
作者:Dave Eggers 戴夫‧艾格斯
譯者:龐元媛
依稀記得在"注意力商人"那篇心得中,蘋果執行長提姆‧庫克曾談到,如果有一項線上服務是免費的,那麼你並不是消費者,而是商品。除了中國以外其餘地方大多都使用Google所提供的程式、軟體、甚至平台,不僅免費也方便好用,舉凡搜尋、地圖、YouTube、Android平台等都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我們的一言一行便成為了Google的大數據,Google再利用這些數據去研發AI、或是向廣告主收取廣告費用,到頭來我們衍然成為它的商品。只是Google這條線放得很長很長,我們這些魚群上勾了都還不自知,等到發現時已經來不及了,好比前幾年我去了趟中國深圳,哇、好不方便,雖然他們有自己的搜尋網站、地圖,用起來就是不習慣。舉這個例子就是說,我已經離不開Google的範圍了,只能祈禱它們的管理層都能一直保持著高道德標準。
天眼就是電眼,有人會認為天眼是維護社會安全的利器,在看這本書的推薦序時,發現不少人都覺得這是現代版本的"1984",1984最經典的就是"老大哥正在看著你",生活在一個毫無隱私的社會下,不論你是有意無意,其實我們的生活週遭早以充滿了鏡頭,如同我在"1984"提到的<2016年台灣一銀的盜領事件>,就是靠著密密麻麻的電眼糾出嫌犯,似乎覺得有了這些鏡頭就能嚇阻違法濫權的情況發生。近幾年發生的一些大型社會衝突,如香港反送中、非洲茉莉花革命、緬甸軍事政變等,透過鏡頭與網路傳遞到世界各地,隨即湧來各方的關注,但最後有改變什麼嗎?而實際情況難道就如畫面所呈現的這樣嗎?大部份是真實的但少部份內容恐怕是人為所設計,誰知道這些黑衣人背後是否有人指使的,說不定是自導自演,這裡頭有太多的不可確定性。人是習慣眼見為憑,習慣看到什麼就相信什麼,很少會去思考背後可能的真相,反而成為被操控的對象,媒體不可盡信,尤其是台灣媒體被人戲稱為「製造業」,製造亂源與社會對立,更可悲的是充滿一堆罐頭新聞,不是行車紀錄器內容就是擷取網路短片來充當新聞素材,實在讓人感到無奈啊!
當今我們把大多數的生活瑣事都儲存在雲端,如照片、行事歷、電子郵件等,基本上Google已經比你媽更懂你更清楚你的一舉一動,這些數據在我們看來無關緊要,但對於Google來說這些數據就是資產,未來是一個數據為王的時代,目前全球的數據資料庫以中國與美國為首的大型科技公司為主,一個是專制一個是民主,兩種不同的體制,但最終方向卻是一樣的,這會如何改變我們未來的生活型態呢?也許有一天我們會想念沒有網路沒有鏡頭的日子。
就我自己來說,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想吃飯,第一反應就是打開Google地圖看評價尋找,不知不覺當中我們的決策就被操控了。有人會說最後決定要去吃哪家店還是你自己,但難保我們不會被這些評價所影響,假設我已經想好要吃牛肉麵,結果我發現這間店的評價極差無比,此時就會想說不然吃別的好了,無形之下就改變了原先的想法。之前看過另一種說法,我們現在出遊大多使用Google地圖,地圖會顯示塞車路段,讓你可以事先避開,那是否有可能出發地與目的地一樣,但地圖顯示的路線不一樣,這樣就可以分流人車。看起來也是對用路人來說是好事,但無形中你的選擇就被操控了。
在書的第155頁,主角要去健康檢查,醫生請她喝下一杯濃稠的液體,這是一種感應器,會連聯接到手上的監測器,你的心跳、血壓、膽固醇、睡眠品質等大量數據,對我們的健康又多一層的保護,隨時可以感測到身體的變化,一有不尋常的跡象,會自動連結到監測系統請求協助,特別對於老人家來說,這根本是必備用品,但生、老、病、死本就是正常輪迴,刻意追求長壽到底是福是禍,我還真不知道。而我看段內容時第一想法是這如果成真,未來有心人士在飲料裡就不是下毒,而是放這樣的感應器,這實在太恐怖了。
最後科技的發明都會訴諸於對大家都好的前題,如前述提到的電眼、大數據等都是如此,大幅的改善我們的生活,但我們有活得比50年前100年前的人快樂嗎?我們雖減少了交通往來、書信往來的時間,但我們的時間仍然不夠用。物質文明雖在改變,但人的慾望永遠不滿足。統治階級要如何實現他們的大監控社會,透過科技是一則手段,但要大眾自願的奉獻或遵守,則需要所謂的震撼事件,讓大家接受這樣的事實,如同美國911之後通過的國家安全法、新冠肺炎造成的健康通行證或疫苗護照、或是基因庫的共享等,都是一種侵犯個人隱私的作法,但在媒體渲染病毒的恐懼之下,大家寧願選擇少一點隱私多一點安全,歡迎進入統治階級的大監控社會。
書中金句
科技的進步使我們的生活更便利,但也讓我們愈活愈無隱私,
社群(Community)與溝通(communication)的英文字根都是communis,是拉丁文,思是共有的、公共的,與人共享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