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名:帝國的滋味

作者: Lizzie Collingham 莉琪‧科林漢

譯者:呂奕欣

帝國的滋味


  要瞭解一個民族,得先從他們的歷史開始,基本上人類的足跡絕大多數是隨著食物而遷徙,為什麼中國北方總是會有蠻族不斷侵擾?因為北方的游牧民族食物來源不穩定,氣候乾燥使得北方草場的貧瘠,為了生存只能東征西討,著名的成吉思汗蒙古鐵騎,正好是北方乾旱最嚴重的時期,世界歷史也因此出現變化,差點改寫如今的歐洲版圖,不過本書的主角是英國,英國如何以全球食物網絡,建構現代世界。

 

    英國位於歐洲大陸西北方的島嶼,顯而易見的靠海維生的民族,這樣的一個島嶼國家,居然能稱霸全球百年,有日不落帝國之稱號,雖然霸主地位被老美給取代,但影響力仍然巨大,況且美國也是同屬盎格魯-撒克遜人,本是同根生。食物的連結串起整個大英帝國,從紐芬蘭的鹽漬鱈魚的技術進步,保存更久口味更佳,不僅為英國的經濟帶來挹注,更大大的改善英國海軍的伙食,為帝國奠下基礎。西印度群島的甘蔗,更成為英國賺取外匯的來源之一。香料、胡椒與茶等,英國成為把這些特產集結起來的貿易網絡。

 

    為什麼英國的眾多殖民地中,最初只有美國獨立成功?當初前往北美殖民地的人,多數是自願前往,且帶有清教徒宗教的成份,另一分面旅居在北美的後代,身份認同感逐漸紮根。在西印度群島的奴隸,難以爭脫帝國的枷鎖,而東印度公司的商人,主要是派分到英屬殖民地去貿易,多認為英國才是故鄉,我認為歸屬感才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我們出去遊玩時,最想要的就是嘗嘗各地獨有的飲食風味,但是隨著全球化的浪潮,會發現世俗化愈來愈嚴重,不論是食、衣、住、行都如此,這就像是台灣的老街夜市化,不論你走到鹿港老街,還是內灣、淡水老街等,會發現一半以上的東西是雷同的,失去了它該有的特色,真的很可惜。

 

    為什麼我不是很喜歡英美為首的西方國家,因為他們總是先維護自身的利益,才實踐道德原則,常常高舉人權、道德、環保等議題,指責開發中的國家,似乎都忘記他們的祖先曾經幹過的事,奴隸制度、迫害印地安人、原住民、種族滅絕等,現在把這些高血汗、高汙染的工作,交給低開發或開發中的國家處理,再反過來說這些國家破壞環境、濫伐森林、大量排放二氧化碳、非法顧用童工等,套用經濟學來說這叫機會成本,既然你們要省下這成本,就不要得了便宜還賣乖。    

 

  • 冷知識
  • 「舊金山」的由來,許多中國人加入19世紀加州淘金熱,把他們聚集的城市稱為金山,直到澳洲的墨爾本發現金礦後,為了與被稱為新金山的墨爾本區別,則改稱這個城市為「舊金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猴爸 堆起方程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