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華爾街的放逐者
作者:Mike Mayo 麥克‧梅約
譯者:洪慧芳
關於華爾街我只知道是美國的金融重心,所有國際知名的銀行、保險、避險基金等,都在此設有據點,而每次的金融危機也都少不了它的存在,無論是LTCM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倒台、2000年的科技波沫、2008年房貸引起的金融風暴等,幾乎都與華爾街重量級的銀行、人士息息相關,剛好這個月2020年三月,我們經歷了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最快速的崩跌,短短近三個禮拜跌光了三年甚至五年十年的漲幅,美國道瓊從接近三萬點跌到一萬九千點,整整跌掉了萬點,台股也從年前的一萬二千點,直接下殺到八千五百點左右,韓國更是跌破2011年的歐債風暴的低點,然後這一波下殺先前漲多的科技股仍然相對強勢,但銀行類股普遍嚴重下跌,但是什麼原因造成銀行類股跌的比科技重呢!?或許我們還不曉得,但往往銀行股跌的重表示有一場金融風暴即將襲來,今年勢必小心僅慎,而這當然又與華爾街脫不了關係,不過每次的金融風暴都是財務重分配的機會,2008年我們來不及參與,這次機會來臨時就不能在錯過,但這次是由什麼來點燃引信呢!?是新冠肺炎嗎!?是油價的重挫嗎!?是債券市場的泡沫嗎!?我不知道,但凡金融類股跌的重時必有蹊蹺,就讓我們勒緊褲袋看下去吧。
這算是作者本身的一部自傳,從他求學畢業後一心想進入華爾街工作,不過他既不是名校的畢業生也沒有人脈可以進入,後來進入了聯準會,聯準會工作的經驗幫助他對銀行財務的瞭解且奠定深厚的基礎。在聯準會幾年之後終於在瑞銀找到助理分析師的職位,奮鬥了許久如願以償得到華爾街的工作,但華爾街的工作內容和他所期望的會是一樣的嗎!?作者一心抱著分析公司財報、發表評論的服務對象應是大眾投資人,但現實環境可不是如此,照華爾街的習慣,看好股票是合理的,但只要發佈調降評級或賣出的報告,容易被對方公司的高層施壓,甚至威脅要他更改報告,而有些同業的報告內容更是對方公司所提供的,且整個業內都在做同樣的事,更他讓覺得要堅持自己的立場,於是在1999年五月二十四日,他調降了大部份銀行股的評級,馬上成為同事們眼中的通緝犯,其他銀行股的分析師紛紛與他劃清陣線,到了1999年年底標準普爾銀行指數,從高點下跌了超過20%,整個金融業經歷了一波整併風潮,而作者本身卻在這波併購風潮中被裁員了。他始終認為,如果貿然做出大膽評價,喊錯會賠上飯碗就算了,但沒想到,就算評價是準確的,還是保不住工作。
其實不論是歐美還是華人社會,我們似乎對於敢說真話的人極不友善,主要原因是說真話會傷害到既得利益者,這些既得利益者又掌握了許多資源,極盡所能的攻訐、詆毀這群說真話的人,雖然時間會還他們清白,但當下的輿論壓力之大,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會被人拿放大鏡檢視。由於作者的論點對於這些銀行業不友善,反而讓他被銀行封殺,不準他接觸銀行高層、讓他得不到第一手的營運資訊,或是在記者會上將他視而不見。這些年來銀行業捅了多少婁子,不儘本身遭遇龐大的罰款,連政府都得紓困這些所謂大到不能倒的銀行,而這些銀行卻不必為自己犯下的錯誤付出代價,當然政府的監管機制不夠嚴謹也是一個問題,但話又說回來先前讀過的金融詛咒一書中提到的,這些銀行業為了賺取更多的利潤,一直要求政府放寬法規,否則就會失去競爭力,這一切都是環環相扣。如今美國的銀行業,對比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還要集中還要巨大,下一次的金融危機來臨時,或許已經正在發生,所引爆的威力可能更甚以往。
在金融市場裡每個人都想要賺的更多,但到底賺多少才足夠恐怕是沒有一定的答案,往往人都是貪婪且不滿足的,所以歷史的戲碼才會一再的重演,只是形式不一樣而已,由近期美國聯準會推出一系列的寬鬆政策,甚至出現了QE無上限的大絕招,再再的證明金融市場的流動性問題相當嚴重,從股、債、油、黃金同步重挫,唯有美元獨強更是顯示美元稀缺的現象,大家都在搶美元,Fed這種刺激方案短期有效,等待金融市場冷靜之後,後續的蝴蝶效應可能才是我們真正要關注的重點,今年又遭逢美國總統大選,會是個充滿變數的一年,也絕對是精彩萬分的一年。
- 書中佳句:
- 金錢可以讓我們達成很多事,但無法幫我們逃避人生的挑戰和難題。
- 人生的意義就是去找你擅長的東西、熱愛的東西,讓那東西因為有你而變得更好一點。
- 如有樣東西長得像雜草那麼快,那麼,這東西可能就是雜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