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盜賊史觀下的中國
作者:高島俊男
譯者:張佑如
早期在閱讀歷史時總是以編年史為主要的入門書藉,普遍是從正史記載而來的內容,大多以領土大小來區分國力的強弱。到了最近我反而喜歡看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切入的歷史,如去年底看的"王朝的家底",是從經濟層面來探討朝代的興衰,而這本"盜賊史觀下的中國"從書名就能發覺一些訊息,首先中國有幾位皇帝是從底層人物往上爬到最頂層的皇帝,對歷史有一定熟悉的這兩位肯定不陌生,一位是漢高祖劉邦、一位是明太祖朱元璋,另外兩位是曾經閃亮過但轉瞬間又灰飛煙滅,因在位太短而不被列為正統,只能算個過渡時期的盜賊王,一位是明末的李自成、一位是清朝洪秀全所創的太平天國。有趣的是作者最後還舉了一位,我認為這位才是他最主要的重點,從作者的名字可以得知此書是日本人所著作,我相信作者、學者或史官在著作時都會參雜一些主觀意識,所以才說看歷史不能只看一本,必須多方涉略才不會偏頗,個人認為本書作者的主觀意識過於強烈,不過從盜賊的角度切入歷史,真是新奇又有趣。
盜賊坐大的三要件,因中國地大物博加上農村的貧困與治安的不完備,而給了盜賊絕佳的生存環境,但多數的盜賊是屬地域性的如山賊、海賊之類,那如何能成長為一方之霸?第一、具有宗教或神化的色彩,這是團結的核心,是個人勇氣的泉源。如東漢末年黃巾賊的太平道、元末的白蓮教、甚至西方的十字軍東征都是如此。第二、不平的知識份子的加入,當然這裡的不平不見的是對社會的不公不義,有得是懷才不遇,而這些知識份子加入盜賊集團,通常被尊為「軍師」,負責策定戰略、文書、外交的要務。第三、運輸工人、商人的加入,他們是必要的資訊網絡,前面說過中國地大物博,加上以前的通信不發達,就必需仰頼這些行腳商人們的經驗,他們對於哪兒有物資、穀倉、官兵駐守又及道路河川的相連,都有第一手的資訊。重點還有人脈,不管到何處都是同業的夥伴,而且這些人之間有一股風氣,把朋友之間的信頼看得比什麼都重要的俠義。具備這些條件後,擁有成千上萬的盜賊集團,就可以有目標的進行活動,如攻擊縣城、州,而衍生出奪取天下的野心。
為何要殺功臣?不論是劉邦還是朱元璋,他們在當上皇帝之後,便開始苦於如何處置那些一起打天下的夥伴們,最著名的莫過於韓信,劉邦沒有韓信絕對打不贏項羽,在楚漢傳奇的影集中有一齣很有趣,就是劉邦找韓信喝酒,當酒過三巡之後,此時劉邦問韓信他的手下誰最能帶兵打仗,韓信聽了大笑不已,認為那些與劉邦一同從農村出來弟兄頂多只能帶兩萬的兵馬,此時劉邦就不太開心了,又問那我呢?韓信回十萬,十萬足矣。劉邦說就十萬,那你呢?韓信說我多多益善。劉邦此時面露殺氣嚇得韓信趕緊解釋,我是將軍帶兵當然多多益善,你是王,需要的是將軍多多益善。這就是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的由來了。回到正題為何要殺功臣?因為劉邦、朱元璋原本都是底層階級,與他們一起打天下的這些人知道皇帝再怎麼了不起,原本也和自己一樣,所以並沒有把皇帝看在眼裡。而為何唐朝李世民、宋朝趙匡胤沒殺功臣?最主要的差別在於階級的不同,劉邦與朱元璋上演的草根的逆襲,對於權力與地位沒有安全感,只有透過斬殺功臣來穩固皇權,與獲得更多的安定感。
作者前面舖層了這麼多,就是為了最後的主角登場,就是毛澤東,不過我對於這段歷史的著墨較不深刻,加上裡面夾雜太多主觀意識,所以對於這一章節並無太多感想,另外是這段歷史的影響到目前仍持續著,加上兩岸的政治的對立現實層面,對於毛澤東的看法剛好相反,必需兩種立場的觀點都看過,才會有比較客觀的感想。再者本書於1989年出版,對當時的中國與現在的中國是截然不同。雖說如此我還是認為此書仍可一讀,閱讀要融合各方的觀點,去蕪存菁並將其內化成自己的養份,這才是閱讀的真蒂。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