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貨幣戰爭3金融高邊疆
作者:宋鴻兵
1971年美國"尼克森"總統宣布停止與黃金掛勾,宣告了二戰以來維繫全球金融的布雷頓森林體係的瓦解,時任當時美國財政部長"康納利"講了一句名言,「美元是我們的貨幣,卻是你們的問題。」一語道破誰掌握了貨幣,就控制了財富與資源,從<<貨幣戰爭一>>提到的"羅斯財爾德"家族、美國聯準會的成立等,主要爭奪的都是貨幣的發行和分配,只要能控制一國的貨幣,就能掌控這個國家的命運。貨幣戰爭三金融高邊疆把重點放在東方的中國與日本,過去的陸、海、空三軍是標配,但金融戰在現代全球化的時代顯得更為重要,從俄烏衝突西方各國紛紛對俄羅斯實施經濟制栽,包括將俄羅斯踢除美元結算系統SWIFT、凍結俄羅斯海外資產、限制其商品出口等,都對俄羅斯的經濟造成莫大的困境,唯有建立起自己的金融高邊疆,才能防患於未然。
在二次世界大戰前,主導全球金融的是英國,在當時中國的貨幣本位是白銀,隨著中國的茶葉、瓷器和絲綢不斷的出口,白銀不斷的流向中國,造成世界金融天平的失衡。由於歐洲長期向中國輸出白銀,導致歐洲白銀短缺,但黃金的流通量卻增加了百分之五十,主因是中國的金銀比與英國的金銀比存在著利差,用便宜的白銀在中國不僅可以買到高利潤的商品,還可以換到昂貴的黃金,在銀行家的眼中,控制貨幣是一場偉大的鬥爭,欲控制世界,必先征服貨幣;欲征服貨幣,必先征服黃金征服黃金,則必先征服白銀。於是國際銀行家最終選擇了鴉片,作為打擊中國白銀本位的武器。這與二年前讀的<<大‧吉‧嶺>>書中提到的一模一樣,任何戰爭的背後都有著國際銀行家的影子。
為何日本沒有買辦的文化?這與日本強烈的民族性息息相關,在日本明治維新之前,中國與日本的發展相差不多,但為何最終日本成功華麗轉身,而中國遲滯不前呢?日本的金融開國元勳"井上馨"在國家危急存亡之時,決定到英國留學考察,當時日本採取嚴厲的鎖國政策,但擋不住井上馨的決心,當他目睹洋人的富裕和強大「深感到日本再不開放,必被世界潮流所拋棄。」西方欲打開日本的貿易大門,但遇到日本的拒絕,並以火力封鎖海峽,西方列強決定以聯合艦隊反擊,此時井上馨聞訊趕回日本面見英國總領事,希望勸說兩方和談,不過無功而返,此時英國領士問道,你是否願回英國繼續學習,井上馨回答如果開戰,他將是第一批倒在你們炮火之下的武士,就是這種武士道精神,讓西方列強明白征服日本的代價太高,也無買辦得以生存的空間,這也是中國與日本在文化上的差異,井上馨後來成為日本最懂金融的政治家。日本成功築起自己的金融高邊疆,守住被外國勢力掌控的貨幣發行權,才有了後來的明治維新,至此與中國的差距越拉越遠。
中國不是沒有革新派,在日本明治維新時,中國也在推行洋務運動,但兩者的最大差別在於日本財閥與中國洋買辦的利益取向不同,財閥以國家利益為先,維護國家利益就是維設自身利益;買辦是以自己的利益為核心,挾洋自重,必要時不惜犧國家利益。但根本核心還是在金融,鴉片戰爭摧毀了清朝貨幣本位的穩定,匯豐銀行控制了中國的銀根,外國勢力滲透中國的金融網路,壟斷金融市場,而三大稅收來源被抵押給外國銀行,中國財政稅收主權喪失殆盡,加深對洋人的依賴,這才之日本與中國最本質的差別。
人類的社會活動不出兩件事,一是創造財富,二是分配財富。創造財富的效率與分配財富的均衡決定了文明發展的軌跡。西方的資本主義強調財富的創造,社會主義則著重在財富的分配,不過隨著時間的堆疊,兩者的利弊也顯現而出,資本主義給了人們編織夢想的動力,透過金融槓桿的神奇魔力,人人都有成為千萬富豪的機會。雖有金融市場構成的分配系統,但貧富的差距仍愈來愈大,企業大者恆大漸漸地形成壟斷地位,只能透過政府或法律來限制,長期受到壓迫的中下層階級,發現本該接受制栽的銀行家們,居然被政府以大到不能倒的理由拯救,用的還是納稅人繳交的稅金時,心中的不平等正式被引燃,後來爆發的佔領華爾街運動就是一例,前兩年的GameStop軋空風暴也是其效應之一。社會主義的優勢在於精英階級能決定發展的方向,但難以出現個人英雄主義的誕生,畢竟你在有能力獲得的報酬與平庸的人一樣,長期下來也會喪失鬥智。現今的中國嘗試將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融合,也取得不錯的成效,但其金融高邊疆在長期的出口導向之下,漸漸的被美國給掌控,中國雖持有大量的美國國債,但有部份美債是為了穩定匯率的外幣儲備,等同於向美國繳交「鑄幣稅」,美國透過貨幣的政策調整,間接控制海外諸備國的信用擴張和緊縮。
每次看宋鴻兵的貨幣戰爭都能得到許多的想法,與其說是貨幣戰爭,不如說他是一部金融史,看透事件發生的本質,這與兩年前看的"王朝的家底"相似,都是以金融的角度切入歷史,不過貨幣戰爭更貼近於現實,甚至是現在進行式,讓人看了更有感覺,雖然不盡然全是真實,就算是真實的也沒人會承認,不過整本書的主旨依然還是那兩句話,誰掌握了貨幣,就控制了財富與資源。
- 冷知識
- 中國的英文(china)的由來,在16世紀歐洲列強開起大航海時期,正逢中國的明朝,當時中國三大出口產業為茶葉、絲調與瓷器,中國向歐洲出口的瓷器佔總出口的一半,以至於中國在世界上的名號就是英文中的「瓷器」(China)。
留言列表